——实现企业生产智能化 - 连续化 - 高效化——
时间: 2025-01-30 10:49:42 | 作者: 灌装生产线
12月下旬,四川省酒业研究和发展中心组织并且开展“高水平发展看川酒”主流媒体走进川酒产区大型采访活动,10余家新闻媒体记者走进德阳绵竹产区,实地走访剑南春、东圣酒业等酒企,进一步探索绵竹白酒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探寻“中国美酒名城”传承与创新。
“我们正在编撰5本史书,包括诗词歌赋、传说故事、文物遗址等与绵竹酒的渊源”。12月25日,绵竹市酒类产业发展局局长邓伟和记者说,绵竹酿酒历史跨越千年,是川酒发源地之一,也是川酒五大核心产区之一,整个产区酿酒生态环境优渥,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挖掘。
邓伟举例说道,三星堆遗址离绵竹鲁安遗址相距仅30余公里,同属商周时期古蜀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具有着一致的文化面貌表明两地酒文化同根同源;绵竹年俗村出土的战国时期铜罍、提梁壶等精美酒器,重现了不晚于战国时期以来绵竹酒酿造的辉煌史。特别是绵竹龙头企业剑南春,是唯一被载入正史、以宫廷御酒之称传承于世的中国名酒,也是中国迄今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
当天,走进剑南春酒史博物馆,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媒体记者一行被酒史文物和相关文献资料所吸引,驻足聆听讲解员详细讲述剑南春从三星堆文明起源,历经南齐初创,盛唐兴盛,并传承至今的1500余年名酒历史。“始于南齐时期的酿酒遗址‘天益老号’,是国内历史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且至今仍在为剑南春生产优质酒的传统酿酒作坊。”在“天益老号”酿酒作坊内,记者发现现场还保留着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清代酿酒用的水井、明代水缸、清代大曲坊木质吊牌、木匾以及传统的酒甑、云盘、鸡公车、晒笆、黄桶等大量生产工具。在以仿唐代庭院风格的剑南春酒庄里,剑南春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合作打造的展厅,让媒体记者一行感受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多款剑南春白酒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创产品,横跨文博、文旅、文体等多个领域,为白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坚守传统、拥抱现代,是剑南春持之以恒的发展策略。”剑南春集团副总经理赵君表示,传统酿制技艺是剑南春的根,创新只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正是因为“天益老号”保存的完整性,使得传统酿造工艺中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清晰可见,这成为了剑南春创新的基础。
“我们目前正在建设大唐国酒生态园,将对剑南春名优曲酒的生产能力和储藏能力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剑南春集团副总经理赵君告诉记者,2024年,剑南春集团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显示出其稳健的市场表现。预计大唐国酒生态园项目投产后,将为公司新增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新增年税收20亿元以上。
“以前的好酒是专家、学者、品鉴大师说了算,而现在消费者认为‘不上头、不口干、不头疼’才是好酒的重要评价标准。”剑南春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如何酿造更加舒适、健康的白酒”这个问题,不仅是大师工作室、酒体设计中心、酒类研究所、微生物所的工作,还是生产部、生产车间、质检部门共同的任务,也成为剑南春科技创新的重点。
为此,在保持优化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剑南春集团注重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着力于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酿酒几大主要工序润料、拌合、摊晾、吃曲、打量水等关键过程的可控、精准和优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出酒率和质量。
作为德阳绵竹产区第二大酿酒企业,东圣酒业总经理钟嫒琳对白酒市场需求变化深有同感。钟嫒琳表示,老一辈习惯喝高浓度酒,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微醺的状态。为了更好应对这种市场需求调整,东圣酒业在保持名酒风格的基础上,对酒体进行了降度处理,推出中低度产品,更迎合当代饮酒趋势。
“如今原酒在营收中的占比已降至约20%,品牌酒凭借精准定位与精准营销,撑起了80%的营收份额。”钟嫒琳告诉记者,东圣酒业是一家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老字号,其在当地县志多有记载,品牌发展脉络清晰。东圣酒业在原酒转型、品牌发展、产能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东圣酒业巧妙融合中华哲学与绵竹年画艺术,注册了“道生一”“年画”等品牌,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品牌魅力,更让白酒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艺术价值。
“绵竹产区现有白酒企业5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2024年全市白酒行业的产值、营收和利税均有望稳步递增。”绵竹市酒类产业发展局局长邓伟告诉记者,近年来,绵竹市政府积极出台白酒产业发展政策,为筹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扶持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全国领先地组建了酒类产业发展局,并逐步建立了共享的公共平台,为当地酒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质化支持,以剑南春、东圣酒业为代表的酒企在新时代呈现出了强劲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