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的妻子冉莹颖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了为11岁儿子注射生长激素的视频,引发了广泛讨论。很多家长对此感同身受,甚至在评论中提到生长激素跟配眼镜、整牙一样,成为了“养娃三大烧钱天坑”。那么,为什么现代家长频频选择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我们又该怎么样看待这一现象?
在医院里,经常能看到满是前来就医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每天挂号瞬间“秒空”,一些家长甚至不得不通过“黄牛”抢号,这一情况揭示了当前家长们对孩子身高的高度关注和焦虑。根据某些统计数据,注射生长激素的儿童人数正在逐年增加,而许多父母并没有充分了解生长激素的使用适应症,甚至有一些孩子的身高未达到“矮小症”的标准。此时,社会应该对这种现象更加重视,帮助家长回归理性。
许多家长认为生长激素是让孩子长高的“快速通道”,并且在某些医药公司的影响下,生长激素的宣传更是变得极具吸引力。然而,生长激素并非适合所有孩子,除非经过专业的医疗评估。根据《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的资料,生长激素大多数都用在那些经过医生确诊的生长激素缺乏或某些疾病引起的生长障碍,不可随意注射。
许多家长对生长激素的盲目追求,实际上反映出他们自身的焦虑。教育有经验的人指出,身高并不是衡量孩子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教育也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心与未来发展,过度强调身高可能使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上的压力。相应的,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教育环境紧密关联,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针对目前的现状,建议家长们认真了解生长激素的利弊,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应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制定合理的方案。同时,也需培养小孩子自信心,通过多元的成长环境,帮他们建立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最后,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各方应一起努力,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让孩子在自然规律中茁壮成长,而非陷入过度竞争和焦虑的怪圈。注重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才是孩子幸福成长的关键。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做到科学育儿,才是家长的明智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