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逸仙乳腺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年轻乳腺癌共识大会暨第三届逸仙乳腺护理论坛于2024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广州召开,本届大会亮点颇多,且在首届共识大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很多患者困惑、医生感兴趣而又没有标准答案的热点问题,为促进中国乳腺的临床进步和知识交流而共同努力。
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张安秦教授与中山大学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杨雅平教授分享年轻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与筛查、诊断现状及进展。
需要探讨HR+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的意义、应用场景、应用方法,卵巢逃逸的处理解决措施,如何监测等问题,以建立适用于临床实际的管理标准;
年轻乳腺癌70%以上能够彻底治愈,需建立标准保障该部分患者全面康复以及生育的权利,能战场地工作和生活。
新《量表》可供参考和使用,助力治疗方案调整,尽可能让患者生活品质达到最高水平。
《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YBCC)专家共识》近2万次阅读,约3400次下载,影响力很大,但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太过专业;
美国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年轻乳腺癌的上涨的速度是年长乳腺癌的近两倍(增长率:1.4% vs 0.7%);
发病率的区域差别较大:非洲最低、发达国家最高(年轻乳腺癌中接近20倍的发病差距),而中等发达的国家年轻乳腺癌发病率增长尤其快;
由于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慢慢的升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劳动的减少、饮食上的习惯的改变等等,势必面对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乳腺癌患者;
需唤起足够的防范意识,别认为年轻就不会得癌症;尽早发现,热情参加筛查;保障患者彻底治愈的机会。
年轻乳腺基因突变特征跟年长的乳腺癌不一样:年轻乳腺癌GATA3的突变率比年长患者高四倍左右(40% vs 10%);PIK3CA的突变反而有所减少;遗传性的胚系突变发生率显著更高(≤35岁患者:20%-25%)。
年轻乳腺癌发病率的增加,不仅在中国如此,也是全世界内的一大公共卫生挑战,要求我们加强防范意识!
年轻乳腺癌也不都需担心,如HER2阳性的和三阴性年轻乳腺癌预后和经治后生存期的延长相当,而HR+/HER2-年轻乳腺癌则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妊娠期乳腺癌延迟诊断较严重,乳腺癌总体10生存率可达80%,但妊娠期乳腺癌5年的总生存只有35%左右,更推荐机会性筛查;
如有乳腺癌家族史、更晚的初次妊娠,更早(12岁之前)初潮等,以及既往接受过胸部放疗的患者,未来乳腺癌患病风险较高,对于该群体建议从20或25岁开始,定时进行机会性筛查;
本中心经验显示:备孕期或计划进行试管婴儿妊娠的女性会常规推荐进行乳腺癌筛查,有任何乳腺问题需联合乳腺科进行MDT讨论,以确定是不是需要临床干预或进一步诊断,该措施大大降低妊娠期乳腺癌的发生。
欧美人群发病高峰为50-79岁(平均68岁),乳腺癌筛查更多从40或45岁开始;中国人群发病高峰为40-60岁(平均48岁),因此40岁以下中国人群筛查可获益;
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公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I期乳腺癌只占31%,与十年前相差无几。而美国这一数据为65%。目前的筛查方式亟需改进;
“广州经验”指出,筛查需做区别:重视40岁以上人群,关注40岁以下人群。
通过系统文献概要、meta分析、中国人群数据回顾,能够正常的看到是否携带致病突变基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不一致;
携BRCA2突变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可能会比非携带者稍差;携BRCA1突变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则无差异;
本中心关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无论是在总生存或复发转移风险上,是否携带致病突变基因并非关键预测因素,但是因遗传易感致病基因的存在,携带者对侧乳腺癌发生的比例要高于非携带者。
胚胎移植前遗传学检测技术(PGT技术),在胚胎移植前取出1-2个囊胚细胞进行基因检测,若未携带相关的致病突变基因再去植入到这个宫腔内进行后续妊娠。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 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新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传递更加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