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Jing Gao)出生于四川成都,自幼随家庭辗转于多个国家生活。由于父亲从事学术工作,她的家庭频繁搬迁,先后在德国、英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地居住。她在加拿大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多年的跨文化经历使她不断适应不一样的语言和文化。尽管在西方成长,高婧始终对四川的文化和美食怀有深厚的热情,尤其是对其独特的饮食文化。
2018年,高婧于美国加州洛杉矶正式创立川味辣椒酱品牌Fly By Jing。
Fly By Jing的故事虽然并不是中国企业从本土出海,但也算是非常经典的产品出海案例。外国人并不是不吃中国味的产品,只因缺少了解和理解。
Fly By Jing的创始人高婧(Jing Gao)的创业故事,源自她对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寻找。高婧出生于四川成都,却在欧洲长大。为了融入西方社会,她从小改名为“Jenny”,试图通过隐藏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被看见。然而,这种身份的“妥协”让她始终感到一种缺失感。成年后,她开始深挖自己的文化根源,决心重新发现并表达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这段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她回到了中国,深入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她的家乡四川的独特风味。她辞去了原本的公司工作,在上海开了一家名为Baoism的餐厅,并跟随四川烹饪大师学习正宗的川菜技艺。她逐渐意识到,传统并不代表停滞,而可以与现代结合,演化出新的文化表达。这一信念成为她后来创立Fly By Jing的核心动力。
Fly By Jing最早的雏形,起源于她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快闪餐厅。为了让每一次晚餐都呈现出正宗的四川风味,她贴身携带了许多在中国才可以找到的优质食材。慢慢地,她意识到,四川的味道不仅能打动那些与她相似的中国人,也能与世界各地的食客产生深刻的共鸣。她决定,将这些独特的调味品带入更大的市场,让更多人感受和享受这一份川味文化。
2018年,高婧正式创立Fly By Jing,推出了她的第一款调味品——四川辣椒脆。为实现这个梦想,她选择了Kickstarter众筹平台作为品牌的起点。以其正宗且创新的风味吸引了1600多名支持者,她还筹集到了350%的预期资金。
然而,在创业的初期,高婧遇到了不少质疑和挫折。尽管中餐在美国的餐馆数量众多,但市场上的投资者一致认为,作为一种调味品,中餐调味料的市场过于小众,难以打入主流。屡受投资人质疑,甚至有投资者直接告诉她,Fly By Jing“无法赚大钱”,没办法吸引到足够的花钱的那群人。这些话并没有让高婧退却,反而让她更加坚定。
在上海开餐厅的经历也给予了她丰富的经验和信心。她知道,四川的风味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而她的任务就是用创新的方式将其带向世界。因此,Fly By Jing从一开始,就不单单是为了生产调味品,而是高婧为推动川味文化、打破陈旧的饮食认知所做的努力。
2020年,当Fly By Jing正逐步拓展其市场时,全世界疫情爆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尽管面临全球供应链中断和物流问题,Fly By Jing的四川辣椒脆却在居家隔离期间成了人们厨房中的必备调味品。然后,《》的资深美食评论员Sam Sifton在他的专栏中推荐了Fly By Jing的四川辣椒脆,称其为“厨房必备神器”。这篇文章瞬间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Fly By Jing一夜之间成了市场的焦点。
仅仅一周时间,Fly By Jing的销售额便超越了前一年总和。这次成功不仅得益于产品本身的独特风味,更在于高婧通过媒体传递出的文化自信和品牌故事。在市场需求暴增的背景下,Fly By Jing迎来了品牌创立以来的最大爆发。但与此同时,这也给高婧和她的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疫情让供应链几乎停滞,生产和物流难以跟上订单的激增。
在这次市场狂潮中,Fly By Jing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尽管订单激增,但工厂因设备故障没有办法进行自动包装,供应链严重受阻。为了确认和保证产品的及时发货,高婧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手工包装30,000瓶辣酱。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包括高婧在内,亲自参与了这一耗时耗力的过程。
手工包装不仅极具挑战,还需要确保每一瓶辣酱的品质和口感保持一致。四川辣椒脆的颗粒感和油脂分布,要求操作人员在填装时格外小心,每一步都需要精准操作。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考验了团队的耐心和毅力,也展示了Fly By Jing对高品质的坚定承诺。通过手工包装,Fly By Jing不仅如期完成了订单,还成功维护了消费者的信任。
虽然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Fly By Jing也收获了大量来自客户的支持。在手工包装的那段艰难时光里,Fly By Jing团队收到了一封封来自消费者的感谢信。这些信件表达了客户在疫情期间通过Fly By Jin品获得的安慰与满足。许多人在家烹饪时,用Fly By Jing的调味品为日常食物增添了复杂的风味,并都表示这些调味品在艰难时刻为他们带来了难得的美味体验。
这些感谢信不仅温暖了高婧和她的团队,也让他们意识到Fly By Jing不单单是一个品牌,它代表了人们在艰难时刻中的精神慰藉。正如一位客户在信中写道:“Fly By Jing的调味品在疫情中为我们的家庭带来了久违的温暖和欢乐。”这些信件成为Fly By Jing坚持到底的重要动力。
尽管疫情带来了重重困难,但Fly By Jing在危机中找到了新的机遇。2023年,Fly By Jing成功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Prelude Growth Partners和Pendulum领投。这笔资金将帮助品牌进一步扩展零售渠道,进入如Kroger、Whole Foods和Costco等美国大型超市。与此同时,Fly By Jing的产品线也在继续扩展,推出了更多具有四川风味的调味品,让更多人体验到中国美食的多样性。
Fly By Jing的成功,背后不单单是高婧个人的创业故事,更是她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Fly By Jing通过调味品将四川的味道带到了全球各地,打破了人们对中餐“廉价”和“低质”的固有印象。高婧深知,Fly By Jing不仅仅是一瓶辣酱,它承载的是她对川菜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不停地改进革新的理念。
从Kickstarter的初步尝试,到疫情中的手工包装,再到全球市场的扩展,Fly By Jing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高婧通过坚持品质、创新文化以及面对逆境的韧性,将Fly By Jing打造为一个让全球消费的人都可以感觉到的中国味道符号。
Fly By Jing的成功,正是在这些艰难时刻中淬炼而成。30,000瓶手工包装的艰辛和疫情期间收到的客户感谢信,共同铸就了这个品牌的成长传奇,也让Fly By Jing成为全世界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品牌。
[2] 一年在海外卖出千万美金的川味辣椒酱,「Fly By Jing」在寒冬下又拿钱了(2023年03月22日,白鲸出海)
[4] 老干妈有对手了,这款辣酱走红美国(2019年11月16日,财富FORTUNE)
说明:下文为高婧(Jing Gao)的个人心路历程,Fly By Jing创业的故事,高婧(Jing Gao)在Fly By Jing的官网上写得很完整。因此,我此处将其文章完整的翻译成中文展示在此处,以便大家更深刻理解其创业的思考。
自从我创立Fly By Jing已经一年半了,而距离我写下《制作辣酱的规模化经验教训》刚好过去了两年。某一些程度上,最近一段时间仿佛转瞬即逝,而在另一些方面,又感觉像是过了一辈子。不过首先,让我重新介绍一下自己。
我的名字叫婧,但并不是一直叫这一个名字。过去25年里,我一直用“Jenny”这一个名字,这是我五岁时自己选的,为了让在欧洲长大的生活变得更简单一些。我的名字“婧”,是我已故祖父给我取的,意思是贤良、女性化。而我的中间名“玄”则是由我核物理学家父亲所取,寓意深邃、抽象,同时也是他的研究领域——弦理论的谐音。想象一下,将这一切埋藏起来,只是为了能被看见,为了融入。
难怪我后来在寻找身份和文化根源的过程中,回到了我在中国的家乡成都。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一直在探索食物、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交汇点,寻找属于自身个人的意义和位置。
我深入研究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多样的区域性美食。中国美食的丰富和多元让我感到震撼,仿佛它是一个大陆。这一拥有五千年历史的遗产在中国以外几乎无人知晓,而最初我只是想通过与自己的根源重新连接,没想到这竟然演变成了一个充满热情的项目,旨在展现这份美食和文化的光辉。
我辞去了公司的工作,在上海开了一家餐馆,跟随大师学习四川烹饪,并试图寻找自我在这一切中的位置。传统和“正宗”这些概念对我来说总感觉有些局限,它们仿佛是终点,不允许文化和其人民继续演化。而当一种文化无法演化,它就会消亡,而我想帮助推动它向前发展。
于是我开始创作自己独特的、深具个人特色的味道表达。就像我一样,这些味道根植于传统,但同时也在不断进化。我终于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以食物作为我的媒介。
这个旅程的高潮出现在我创办了一个地下快闪餐厅概念时,我给它取名为Fly By Jing:这不仅是对成都著名的“苍蝇馆子”的致敬——那些因为味道出众而吸引众多食客的小馆子,同时也是我出生名字的回归——当时我刚开始重新与这一个名字连接起来,但仍有些不太习惯回应这一个名字。我开始剥开自己内心的层层面纱,但还有更多的探索工作要做。
Fly By Jing如今作为一个香料和调味品公司诞生于我的旅行箱里。每当我到世界各地去举办晚宴时,我的行李箱里总是塞满了只能在中国才能买到的高品质食材。我明白其中的原因——西方对这些食材的需求很少,源于对中国美食和中国人的长久偏见。
中国美食在所谓的“品味等级体系”中往往处于最低层,这种体系是社会根据一个民族的经济地位来判断其美食价值的标准。这也是怎么回事人们愿意为法餐支付数百美元,但却坚持认为越便宜的中国菜越“正宗”。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没理由出口高品质产品,因为他们屡次被告知市场不会为这一些产品支付比地板价更高的价格。
但无论是在纽约、东京还是悉尼,人们都立即与这些味道产生了共鸣。许多人惊讶于四川菜的这些细微差别,甚至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其中一些食材。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因这些对我而言如此个人化的味道联系在一起,激起了我的一个想法:我能否创造更多这样的归属感空间,就像我在这里打造的这个空间一样?
2018年,我前往加州参加了美国最大的天然食品展览会——西部博览会(Expo West)。我花了几天时间在成千上万的展台之间徘徊,但到最后几乎想不起任何亚洲食品品牌。毫不意外的是,走在展厅里的买家和零售商中,种族多样性甚至更少。这让我认识到,不仅有整个群体被排除在健康饮食之外,这个错失的机会规模也极其庞大,因为这显然不代表美国的真实面貌和饮食方式。
回到上海后,我知道是时候将我行李箱里装满的食材升级为更大的东西了。我决定用我在厨房里创作的香料和调味品在美国启动我的业务,让这些味道更容易接触到每个人。我知道这是一场与几百年关于中餐的错误叙述抗争的艰难战斗,但如果我们能重新掌握这个叙述,帮助重新定义它,向人们展示中餐的高质量,那就值得一试。
那年夏天,我在Kickstarter上推出了我的第一个产品——四川辣酱,一款我开发的天然辣椒酱,作为许多菜肴的基础。它成为了该平台上筹资最多的手工食品项目。很明显,人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关于中餐的新叙述,一个不符合预设价值、味觉和传统的叙述。
我特别强调了我在中国山区和乡村花费数年时间寻找的食材,这一切都始于我在餐馆工作的日子。许多这些食材以前从未出口过,比如青溪的珍贵贡椒,这种麻辣而稀有的四川花椒曾是专门进贡给皇帝的,或者是珍贵的琥珀色菜籽油,这种冷压半冬油菜油已经在四川烹饪中使用了数千年,因其健康益处和浓郁的坚果味而广受欢迎。
我知道我的产品不会像市场上的别的产品那样,因为它们的制作方式也不同于其他产品。
当我2019年2月启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时,我们开始从最初的Kickstarter支持者群体中成长,随着口碑的传播,媒体也开始关注这款名为辣酱的新型调味品——一种在中国存在了数十年的传统调味品。
尽管我们取得了早期的进展,但我遇到的许多投资者都将其视为昙花一现。他们告诉我,我的公司(中餐)太小众了,永远都不可能进入主流市场(即为他们带来利润),尽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餐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美食,单凭餐馆的数量就能够准确的看出,然而至今还没有一点一个品牌能够在市场中占据心智份额并代表一种新的高品质标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觉是进一退二。我被接纳到一个著名的科技加速器,商业领袖告诉我不要过多强调改变错误刻板印象和为天然食品带来多样性的使命,而应该专注于酱料和辣酱组合的美味属性,因为“消费者不关心企业背后的使命”。
我想明白他们是不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他们只是对这个特定的使命不感兴趣。白人投资者告诉我,他们难以相信中餐遭受过任何偏见,因为“这不是他们的经历”。
这些是我在创建此公司时知道会遇到的艰难挑战,但听到这些仍然让我感到刺痛。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在德国的第一天上学,面对同学们的目光,我认识到他们把我视作“异类”,这种感觉让我既想被看到,又想彻底消失。
我决定自力更生,靠阅读书籍、收听播客以及其他创始人的智慧,学习经营一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公司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业务以每月约30%的速度稳步增长。
当新冠疫情首次在美国爆发时,情况非常可怕且充满不确定性。由于仇外情绪上升,贸易关系恶化,我们的社会化媒体页面上慢慢的出现明显的种族主义言论。“我们现在不需要从中国进口任何东西了”“这是什么做的?蝙蝠吗?”中国的生产陷入停滞。我为马上就要来临的黑暗时刻做好了心理准备。
然而,当居家隔离开始时,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许多人在家做饭时会选择我们的产品,因为它们能轻松为他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增添复杂的风味。我们收到大量客户的邮件,告诉我们我们的产品在艰难时刻带给了他们多少安慰。
我万万没有料到这篇文章的影响力。一周之内,我们的销售额超过了去年一整年的总和。这是一次数年打磨出来的一夜成名。
然而,当时刻的欣喜迅速降落到最低谷时,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让我猝不及防。几天内我们售罄了数月的库存,我匆忙在中国恢复生产,那时中国起步从数月的严格封锁中复苏。
我希望从此可以一路顺风,但接下来四个月里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误让我欲哭无泪——我与全球物流延误作斗争,海关的“随机”检查,以及我们的合作包装厂的机器在我们辣酱组合的重量下崩溃,迫使我们手工灌装了30,000瓶。
让我感动的是,在所有延误过程中,大家对我们的支持源源不断。在我不得不发出令人沮丧的更新,告知客户供应链中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之后,收到的数百封美丽而善意的回信让我泪流满面。
随着支持的浪潮上涨,网上带有种族色彩的评论声也慢慢变得高,从不具创意的“辣油卖15美元?唐人街卖2美元”到措辞精美的“任何‘高端’的中餐都不正宗,都是资本主义的营销手段”。
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听到的那种简单化的否定,无论是潜在投资者直接表达的,还是天然食品领域顽固的白人视角间接传达的。这是一种剥夺中餐及其创作者价值的叙述。在这条漫长的路上,我感到筋疲力尽。我已不再想要说服别人我的价值。我决定举起一面镜子。是什么让你认为中餐及其创造者不值得你赋予他们更多的价值?
为了得到认可的斗争,这种感觉我再熟悉不过了。作为移民的孩子,我的父母在每个地方都必须验证自己和他们存在的权利,我自然被教导要不断取得成就。我在年轻时内化的自我价值感,是通过成就和产出来衡量的。
当我回想起那些在上海厨房熬夜劳作的夜晚,那些在四川农村工厂里令人沮丧的漫长日子,或者在办公楼的洗手间里哭泣的时刻,因为又一次投资的人对我和我的愿景嗤之以鼻,我坚持下来的唯一方式,就是披上一层厚厚的盔甲,准备迎接战斗。我为一种虚幻的自我形象而战,以至于我不再认识外表下的那个人。
然后有一天,隔离开始几周后,一切发生了变化。我认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毫无防备地与自己独处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感到了平静。
我看着镜子,已不再看到那个过去三十年来饱经风霜的Jenny。她带我走了很远,但现在是时候揭开那些层层包裹的外壳了。原来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早已在眼前。
在一个总是要求我为自己的存在找理由的世界里,终于拥抱自己的本名,感觉像是一种微小却深刻的自我接纳和爱的表达。
在过去的半年里,自从我重新使用了自己的本名,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使命更深的连接以及对自我目标的更加清晰的认知。我认识到,过去那种驱使我不断追求成功的动力,源于一种恐惧与收缩状态,那种无论如何都要向外界验证自己的需求。然而,当我将注意力转向内心时,我对成长的渴望和对影响世界的驱动力并未消失,反而在从扩展和真理的状态中创造时,感觉更加无限。
我很感激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终于开始为所有文化中丰富多样的声音创造空间,让它们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和标准得到庆祝和表达。这一个国家的天然食品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
自从我站在上海那间小厨房的锅前以来,我们已走了很远的路。回顾这段历程,以及我们未来的无限可能,我今天很自豪地分享Fly By Jing的全新品牌故事,这是一段追寻归属感、找到回家的路的个人故事。一个打破传统、重写新篇章的故事。
我希望其他人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分,相信一个简单的名字和一罐辣椒酱也能成为个人力量的激进宣言。
长期以来,中国美食被描绘成一种单一形象,塑造成符合我们集体偏见的叙事。但当我们对他人的接触如此有限时,很容易变得简单化。如果一切都非黑即白,那么复杂性就没有容身之地。
但就像中国人一样,中国的味道远比这更复杂、不断演变且多样化。我们不单单是那种简单的标签。我最初的目标是重新与我的根源连接,而现在,它已成为一个庆祝华人移民社区多层次故事的使命,因为真正的故事是个人的,它们值得被讲述。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还未做出更改名字决定的小女孩身边,我会告诉她:你值得被接纳,正如你现在的样子,并且桌上一直为你留有一个位置。
Fly By Jing是一次自我发现和回归自我的旅程的产物。像我一样,它诞生于成都,却生活在美国。它植根于传统,但为现代生活而创造。它不符合任何外在的价值、品味或传统的标准。
为帮助中国企业更顺利地“出海”,我花了2个月时间,写了41万字,汇集了121个全球化与出海案例,涵盖了94个全球品牌。这一些品牌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百事、达能、红牛、亿滋、百威英博、嘉士伯、日清、三得利、龟甲万、必品阁、三养食品、农心、海特真露、艾雪、澳优等。
他们是如何全球化?如何成功进入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市场的?(查看完整目录、长图介绍)
下方海报扫码一次免费领取121个案例,41万字的FBIF航海书《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如需购买,499元一份)。